16岁的我很美好,不是我美好,而是16岁美好。
《李雷和韩梅梅:与你同在》是一款前不久刚登陆steam的国产独立游戏,在游戏中,扮演李雷回到90年代末的中学校园,邂逅校园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同他们结下友谊,构筑爱情,重温那段单纯而美好的青春岁月,开启一段奇妙的校园冒险。
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李雷和韩梅梅这两人,他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世纪90年代的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两个主要人物。2001年改版后不再出现,此后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学英语配套教材《派斯英语》延续了这个人物设定。2005年以后网络出现了集体回忆李雷和韩梅梅的相关内容。
而本作就是以这两个虚拟形象为原型制作的校园游戏。
(制作组还为本作做了一个简单的OP,听起来还不错,似乎用的是言和的音源)
本作韩梅梅的立绘还算不错,但是李雷的就很奇怪,整个人的身体比例就有问题,制作组还总喜欢给玩家看全身照,好家伙,直接梦回足球小将。
作为demo游戏,本作剧情比较简单,功成名就的李雷并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生活,开始怀念自己高中时期的生活和同学,在想着如果能够从头再来会不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然后人生就真的重开了,游戏正式开始,玩家一开始可以选择角色的初始属性,分别有成绩魅力攻击三种,攻击这一说法实在是太直白了,改成力量不好吗……,此外四种分类的立绘只有一丢丢的区别,给人一种在玩破产版XX暖暖的感觉。
然后初始设定只有这些,并没有其他的诸如额外点数,天赋技能等任何附加设定,实在是让人感觉这个初始设定没啥大用,还把游戏的软肋露了出来。
初始剧情也是不变的,我选个高冷学霸,然后剧情却是和同学一起打小偷,简直离谱。你的高冷呢?你不应该手无缚鸡之力吗?
然后打着打着发现被偷的是个外国人,他的名字叫jim。不得不说这剧情太魔幻了。
然后让我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竟然进入了战斗,还是回合制!此时我终于知道攻击到底是用来干嘛的了。
干,早知道一开始选个攻击力高点的了。
游戏的战斗非常的粗糙且尴尬,就是两边相遇然后进行攻击的工作,但彼此之间不会有任何交互,配合尴尬的叫声,看起来就像是老太太打架,疯狂抓取对方身边的空气使其窒息来获取胜利。
而玩家能做的就是不停点击下面的技能来造成额外伤害,然后等对方的血量归零就可获得胜利,整场战斗毫无乐趣可言,我不知道为什么,制作组要是不会做,用最基础的RPG回合制也是可以的。
最后我们获得了胜利,作为奖励获得了金钱和经验,注意这里的用词,游戏画面里清清楚楚的写着“抢得”两字,真是直白,我都怀疑我一开始选的是不是街头混混。
而且好感度为什么会降?降的谁的好感度?小偷的吗!?
怎么搞的我们像个山大王一样,你一个外国人哪来这么多国产零食啊!还有这段剧情强赛这么多零食名字,只能让我感觉到制作组急忙的想卖情怀给玩家,但是我要说的是,希望制作组记得规避版权啊。
一个外国人教我上学的具体细节,我是留学生吗……,还有你这是个什么学校啊?三个学年,每年只有50天上课啊,加一起都没有半年就要毕业考了?你这个是抄高考恋爱100天都没抄好啊!
事实上离谱的还在后面,本作每个建筑的功能键十分紊乱,就比如图书馆,这个建筑拥有三个功能:学习技能,打工和文学社。
学习技能和打工我能理解,你一个文学社这么一个名词怎么就塞进来了?我点了一下这个键的功能是入社团?在图书馆入社团?
(顺便说一句,本作学习技能的音效是帝国时代里准备打仗的吹角笛声,非常出戏)
操场也可以学技能,看这些图标就知道就是打架用的,嗯体育生爱打架,非常合理,那你能不能跟我解释一下这个大炮和宝剑的图标是什么鬼啊!是要出人命啊!
在学校学易筋经?你这是学校还是寺庙???
练歌可以回复精力,很好,这在我们这儿是要被打的。
青龙帮?
其他建筑也很胡闹,就比如男生寝室楼,那么大一个建筑,点进去直接进宿舍,而选择也只有一个:睡觉。
这什么比学生啊!
还有,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李雷和韩梅梅,韩梅梅人呢?一点剧情都不给人家的啊?从头到尾都是这个jim在跟我聊天?
我都没见过斑马这种生物你问我喜不喜欢斑马,你应该问熊猫才对吧?
为什么会有殴打这种选项?
我啥也没干啊?
本作路人的立绘极其敷衍,比如一开始的小偷。
再比如这个宿管大妈,你都不能确定她的真实性别。
此外本作生草点还有很多,比如小卖部,它会卖各种各样的东西。
小霸王学习机竟然能涨成绩,还涨的这么多,你要是用步步X点读机,那还不得炸天?
第二天开始游戏就就正式开始了,低情商就是完全没做任何剧情,在自由探索中玩家可以跟任何人交流互动,比如我们在图书馆可以遇到小偷,还能跟他拜把子。
名字叫小偷,太离谱了。
整个游戏过程中我没有感觉到一丝一毫的游戏乐趣,我也不觉得任何一个角色是鲜活的,我建议如果你不想毁童年,那就千万不要尝试这个游戏,真的,你会后悔的!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游戏介绍的全部内容了,希望您看得开心,看完点个火或者留个言吧,写文不易,你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我是hentai研究者,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