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之后》末日沙盒生存 RTS 的残酷魅力
10小时前
本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作者本人和营地同意不得转载

如果你是一名生存游戏与RTS玩法的忠实粉丝,近年来的市场或许曾让你感到些许失落,越来越多的游戏选择淡化硬核机制、转向视觉叙事或简化建造,仿佛深度与受众注定无法共存。但也正因如此,当《长夜之后》悄然进入我的视野时,它那种近乎偏执的硬核气质,反而带来了一种久违的熟悉感。

这不是又一款打僵尸种田游戏,而是一场从资源计算到兵力调配、从工事构筑到战术反应的全维度考验。它不讨好、不妥协,甚至有些冷酷,却真正抓住了末日生存最残酷也最迷人的本质:在绝对的绝望中,靠智慧与意志夺回一寸寸土地

游戏开局并没有冗长的剧情铺垫。你带领一支残存的小队进入破败的城市,目标很明确:建立据点、搜集资源、活过今晚,然后再活过下一个夜晚。

与许多生存游戏不同的是,《长夜之后》的搜刮被做到了极致。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而你所能见到的一切,几乎都可以被拆解、回收、利用。小到路牌、长椅、废车,大到写字楼、工厂、立交桥,没有任何东西是纯粹的场景装饰。缺铁?那就把整个停车场里的车全拆了。少砖?干脆爆破一栋废弃楼房,把它们变成你城墙的一部分。

这种所见即可拆的设计,与固定刷新点获取资源不同,障碍物拆解后会影响你的防守布局。

如果拆解后的资源有其他替代方式,而这个建筑本身可以减少防守的区域,那么保留这个建筑的价值会更高。

 许多生存游戏止步于让自己活下来,但《长夜之后》的核心乐趣在于,你要指挥一整个幸存者军团。游戏中有两类关键单位:工人与士兵。工人负责采集、建造、耕作、制造,士兵则构成防御与进攻的刀刃。如何分配有限的人手,是每个白天来临时的首要难题,派太多人去搜刮,基地建设就会停滞,全部投入建造,又可能错过关键物资。而到了夜晚,所有人的命运都将系于你布置的防线之上。

真正令人惊艳的是本作的战斗系统。它没有采用常见的第三人称动作或第一人称射击,而是采用了即时战略(RTS)的指挥模式。你可以实时调控战线。单位类型丰富且分工明确,机枪手负责火力压制,RPG小组专治大规模尸群,坦克单位能撕裂敌方阵型,更不用说那些可由你自行改装的载具,焊上加特林的卡车、装备火箭炮的谢尔曼坦克,甚至是迫击炮车。

除了兵种搭配,弹药储备、后勤补给、单位站位、撤退路线,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引发雪崩式的溃败。自以为建立了铜墙铁壁,往往会因为一处城墙被突破导致损失惨重。

如果说白天的节奏是忙碌而有序的规划,那么夜晚的到来,就是紧张而刺激的战斗时刻。

《长夜之后》的尸潮,是我在同类游戏中见过最具压迫感的设计。它们不是零零散散走来,而是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地图上的敌人最初只是零星几个,随后迅速增多、连成线、最终汇集成一片令人头皮发麻的黑色海洋。

此时游戏变成了某种独特的塔防与RTS的结合。你布置的城墙、炮塔、陷阱将成为第一道考验,而如何调动你的部队查漏补缺、何时投入预备队、何时下令集火、何时果断放弃外围收缩防线,这些决策必须在枪声、嘶吼与爆炸声中快速完成。屏幕上可能同时有上百个单位在交战,而你的每一个指令,都可能决定所有人能否见到明天的太阳。

除了核心的生存模式,游戏还提供了挑战模式、无尽模式,可以在各种规则下获得完全不同的游戏体验。创意工坊和自定义地图更是让玩家可以实现自己关于末世的各种大胆想法。

如果你觉得生存模式太过硬核,游戏还提供了作弊模式。在这里,资源无限、建筑无上限,你可以纯粹享受建造巨型基地与碾压尸潮的快感。

《长夜之后》兼顾了各类玩家的需求,通过新手教程和第一关之后,就会解锁全部玩法,休闲玩家可以先体验作弊模式,进行爽快的发泄。熟悉游戏的资源和系统之后再去体验生存模式。对于硬核玩家,除了系统已经有的挑战和无尽模式,还可以自己创造各种挑战关卡,自己给自己的游戏增加各种变数和乐趣。愿大家在漫漫长夜之后,都能见证下一次黎明的到来。

 

打赏营火,助力上热榜
全部评论 0条
按时间排序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