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面对如今缩模到乏味的游戏环境,玩家们准会想起那个瞬间 —— 像命中注定般,与《炉石传说》撞个满怀的第一眼。
和炉石的初见,实在算不得特别。还是小学生的我,在 B 站漫无目的地刷着视频,偶然点进了一个游戏比赛解说系列 (具体哪一支已记不清,只记得是场外国选手的对决)
那时的我,眼界像被窗框框住的风景,从未见过这样复杂又小众的游戏,更别提满屏陌生面孔的国际赛事。可视频里 UP 主条理清晰的分析、对每一步操作的拆解,像磁石般吸住了我的目光。就这么简单,一段与炉石的不解之缘,在屏幕亮起的那一刻悄悄开始了。
那时家里对我用手机还算开明,可那台凑合用的杂牌斐讯手机,却成了我与炉石之间的第一道坎 ——256MB 的存储空间,连炉石的安装包都艰难容下。我只能一遍遍刷着炉石的比赛视频、卡牌介绍,屏幕里的 “砰砰博士”“青玉魔像” 明明触手可及,却又隔着一层无法跨越的距离。我总在想,什么时候能亲手点开那个带着壁炉图标的 APP,在 “欢迎来到旅店,英雄” 的声音里,真正打出第一张牌?
这份期待直到小学毕业才终于落地。家里换手机时,我总算有了一台能运行炉石的设备。为了省下存储空间,我费劲地把游戏数据挪到外接的 32GB 内存卡里,按下 游戏图标时,手心都在冒汗。当炉石的登录界面缓缓弹出,熟悉的旅店背景音乐响起,我像《炉石传说》开场 CG 里的男孩,睁大眼睛盯着屏幕 —— 每一张卡牌的原画都像藏着故事,每一位英雄的技能都充满惊喜,那种雀跃,比 “久旱逢甘霖” 还要更甚几分。我的炉石之旅,终于踩着细碎的期待,踏上了正途。
更让我惊喜的是,升入初中时,家里觉得我可能需要用电脑做网上作业(后来发现其实用不上),给我买了一台惠普办公本。设备不再受限,恰逢炉石的黄金年代 ——2017 到 2020 年,一个个经典版本接连上线。我的初中闲暇时光,几乎都泡在了炉石里:跟着冒险者闯过 “冰封王座”,在 “狗头人地下洞穴” 里翻找宝藏,在 “巨魔竞技场” 里和对手热血对攻,对着 “砰砰计划” 的谜题卡壳半天又突然灵光一闪;还有 “探险者协会” 与 “怪盗军团” 的年度对决,以及 “酒馆战棋” 上线时,和朋友熬夜抢着试玩的热闹。
那时我没什么零花钱,也没太多时间肝游戏,卡组里永远凑不齐完整的橙卡,像样的套牌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可每次用拼凑的卡组打赢一局,或是开出一张期待已久的卡牌,那种快乐,比后来随便组卡上分要强烈得多。现在回头看,大概这就是 “记忆里的白月光” 吧 —— 简单的期待,纯粹的热爱,最是难忘。
没有挫折的故事总少点真实感。升入高中后,学业压力加上防沉迷政策,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实名账号。可对炉石的瘾头实在难戒,我开始从每周 100 块的饭钱里省出一点,买个金币号偷偷玩。也就是那时候,炉石推出了 “暗月马戏团” 等版本,卡牌超模的趋势渐渐抬头;我也开始泡炉石社区,把比赛视频下载到便携设备里,课间休息时偷偷看,慢慢摸索着提升技术 —— 直到有一天,终于打上了 “传说” 段位,盯着屏幕上的徽章,连上课都忍不住偷偷笑。
到了 “暴风城” 版本,炉石的超模达到顶峰,我对炉石的痴迷也到了极点:放学回家先开一把天梯,吃饭时刷比赛解说,周末和朋友对着麦克风讨论卡组构筑。也是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最爱的一套卡组 ——号角骑,后来月初冲分拿到国服第二,用的就是这套,连卡组构筑都是参考了 “凛冬将至丨一方” 大佬的思路。现在想起那段日子,满是少年人不管不顾的热爱。
可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的道理,在炉石身上也没能例外。“暴风城” 版本过后,游戏里的问题渐渐暴露,更让人揪心的是,网易与暴雪合约即将到期的消息传来,整个社区都弥漫着不安。从 “沉没之城” 版本时还抱着 “会好起来” 的自信,到 “纳斯利亚堡” 版本时开始质疑设计方向,再到 “巫妖王之怒” 版本确认解约后,满屏的 “不舍” 与 “再见”,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落落。偏偏那时我正处在高三冲刺期,与炉石的缘分,最终停在了 2023 年 1 月 24 日的凌晨 —— 巧合的是,那天正是我的 18 岁生日。我用自己的实名账号守到服务器关闭,看着登录界面变暗,像目送一位老朋友离开。
高考结束后,我实在忍不住怀念,转头去了炉石外服,还加入了大学里的炉石交流群。那时恰逢大家戏称的 “超模年”,各种新奇套路层出不穷。在 “圣地历险记” 版本,我试着冲分,居然在首日就打上了欧美双服前百 —— 那种熟悉的成就感,让我又燃起了对高分段的期待。更让人振奋的是,暴雪在 CJ 上宣布了炉石国服回归的消息,社区里瞬间沸腾,满屏的 “欢迎回家”,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热闹的旅店。
虽然关服期间的超模环境常被玩家诟病,但国服回归的消息,还是让大家对炉石的未来充满希望。可谁也没想到,国服回归后的第一个大版本,设计师就给了玩家一记重击 —— 没人玩的 “缩模星舰”、被吐槽为 “橙卡牢九门” 的鸡肋卡牌,让不少老玩家开始质疑:这还是我们熟悉的炉石吗?好在后来的星际联动版本,靠着超模的设计稍稍挽回了人心,可这份期待,又在今年的 “垃圾版本” 里渐渐冷却。
作为一个经历过 黄金版本的玩家,我总觉得,“超模” 或是 “缩模”,从来都不是版本无聊的借口。炉石真正的问题,藏在设计能力的下滑里,藏在与玩家社区的脱节里,更藏在对游戏问题拖沓的处理效率里。那种 “设计师比玩家更懂游戏” 的傲慢,一点点把玩家推向了对立面 —— 我也不例外,慢慢走到了淡游的边缘。
这个月 1 号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打开天梯的欲望。空出来的时间里,我第一次沉下心思考:我真的还想玩炉石吗?现在的炉石,还是我当年心心念念的那个游戏吗?大半个月的纠结后,我选择了淡游 —— 退出了学校的炉石交流群,偶尔上线也只玩几局酒馆战棋。有人说我优柔寡断,有人说我舍不得过去的沉没成本,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舍不得的,从来不是游戏本身。
炉石是我和现实中一位朋友的最后联系。他早就对炉石失去了信心,却没真正放弃 —— 偶尔我们还会连麦打几局竞技场、玩会儿酒馆战棋,借着游戏聊几句近况。对我来说,炉石早就不是那个让我彻夜冲分、为一张卡牌兴奋半天的 “出色游戏” 了,它更像一条细细的线,牵着我和朋友之间的友情。
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像记了一本流水账,却还是没说清我对炉石的感情。这么多年过去,炉石对我而言,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游戏。它陪我走过了会因为考试失利而午夜难眠的中学时期,也陪我度过了大学从迷茫懵懂到逐渐坚定的日子;它让我认识了素未谋面的网友,也让我和现实中的朋友多了一份共同的回忆。说句肉麻的话,不管炉石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我心里始终存着一份感激。只是这份感激,已经不足以支撑我再像当年那样,全身心投入到如今糟糕的游戏环境里了。
那个曾经为炉石疯狂、愿意省下饭钱的少年去哪了?我不知道答案。也许他再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