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有你》当忘记一切,我还剩下什么?
11月4日
本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作者本人和营地同意不得转载

打开《只愿有你》的那一刻,没有常规游戏的开场动画,刚开始就会发现,自己迷路了,只能求助自己的子女,不想麻烦子女,又无奈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为玩过不少叙事游戏的玩家,我很少在开场三分钟就被代入情绪。但《只愿有你》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用旁白解释 “安妮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而是让玩家直接成为混乱本身。

 制作组在开发者日志里提到,安妮的原型是工作室一位成员的祖母,游戏里出现的二十余张老照片,全是这位老人的真实遗物。

游戏最开始会有一些碎片化的闪回,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会频繁地切换,现实和回忆也会越来越难分清,联想到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时间本就不是线性的。这种渐渐失去掌控的无力感,让人很不舒服,也很无奈。

安妮的孩子们刻画得非常形象和让人记忆深刻,就如何大部分家庭一样,人都不是单一的性格,而是复杂的、多面性的。你会发现孩子们在你面前和他们私下交流时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希望可以更好的照顾你,非常重视你的情绪和想法,在你面前从不争吵,而私下却因为意见不一致经常进行争论。这些对话没有刻意煽情,却比任何戏剧化情节都更戳人 —— 这正是真实家庭的模样:爱与疲惫交织,理解与误解并存。​

作为一款 “只需一小段时间就能体验” 的作品,《只愿有你》的玩法简约,却每一处都为叙事服务。没有战斗系统,没有解谜关卡,甚至没有明确的任务指引——玩家能做的,只是像安妮一样在房间里缓慢移动,触摸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物品。​

遗物探索是核心玩法。在房屋的每个角落,会不断地发现各种物件、照片、信件等。每封信打开时,都会触发对应的记忆片段,而这些片段的顺序是随机的——就像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记忆提取,没有逻辑可循。​

最令人震撼的是 “记忆瓦解” 机制。游戏进行到后半段,安妮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画面经常会带来很强的压迫感,不只物品的位置会随机变化,就连房屋结构都会改变,甚至还会感受到自己困在了迷宫中,这种让玩家真切感受到 “丧失自我行动能力” 的绝望,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冲击力。

在游戏结尾的制作人员名单里,有一段 Autoscopia Interactive 的自述:“autoscopy 让你从远处看自己,而我们想让你从别人的视角看世界。” 他们没有把阿尔茨海默症当成 “猎奇题材”,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呈现痛苦与温暖。游戏里那些真实的家庭照片,没有过度渲染悲情——有不少年轻时的美好回忆。​这种创作理念让《只愿有你》超越了普通游戏的范畴。它没有提供 “治愈” 的结局 —— 安妮最终还是会忘记身边的人,孩子们依然会为照顾问题争吵,但在最后会让你感受到忘记不等于消失,爱会以记忆碎片的形式,永远留在生命里。​

这款游戏没有宏大的世界观,没有复杂的系统,却用一小时的体验,回答了:“当你忘记的时候,你真正失去的是什么?你又会重拾什么?” 安妮忘记了时间、地点、甚至亲人的模样,却没忘记爱与被爱的感觉。这些被记忆碎片包裹的情感,正是 “自我” 最核心的本质。​

作为资深游戏玩家,我见过太多追求 “沉浸感” 的作品,它们用顶尖的画质、复杂的交互营造虚拟世界,却很少有作品能像《只愿有你》这样,用极简的设计抵达真实的内心。

如果你愿意花一小时,走进安妮的世界,或许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这款游戏不只是在讲述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故事,而是在提醒我们,每一段记忆里都藏着未被察觉的爱。当我们某天也面临记忆的丢失,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终将以另一种方式留在生命里。

 

打赏营火,助力上热榜
全部评论 0条
按时间排序

还没有评论